热线:400-8070-889
中国最大的教育行业垂直门户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新闻 > 正文

写作,我们得谋个非一般的出路

作者:编辑 发布时间:2024-08-29 23:01 分类:教育新闻 浏览:15512


导读: 张维维如果,我是说如果,中学语文教学可以按照模块来选择不上什么,我一定会考虑不上作文,因为费力不讨好,红笔写空无数只,学生分数不见长。如果,这更是如果,学生可以选择在试...

 

张维维

如果,我是说如果,中学语文教学可以按照模块来选择不上什么,我一定会考虑不上作文,因为费力不讨好,红笔写空无数只,学生分数不见长。如果,这更是如果,学生可以选择在试卷中去掉一道题,我相信也一定首先是作文。因为要写作文,学生就不得不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奋力挣扎在凑字数的路上。

写作,让我们,很疲累!中学写作的教与学,我们的确遇见了困境。

这个“我们”是绝大多数的一线老师和坐在写作挑战对面的学生。就教师层面而言,我们遇见了“学”的丰富性和“写”的单一性的矛盾,遇见了规整有效的预期和零散低效的成果的矛盾。老师在教学中不遗余力,认真对待教材中丰富的写作要求,但在考查写作的时候,“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这项要求似乎形同虚设,议论文以绝对的优势被师生共同选择。就学生层面而言,他们遇见了无话可写或者不知怎样写好与不得不写的矛盾。


封面06.jpg


我是一个从教14年的不新不老的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至今依然困惑颇多,那么比我教龄再少五岁、十岁的更年轻的老师,比我再年长五岁、十岁的已经在作文路上磕碰许久的老教师,相信不一定比我好到哪里去。

我们的脑袋里,有无数个问号:

比如,学生喜欢读记叙文,但到自己动笔的时候,怎么又不写了呢?

再如,学生上课时宁愿冒着被班主任发现的风险也要悄悄看小说,为何交上来的答题卡上却从不见小说的身影?

再如,学生常常要写议论文,但文章中的思考似乎从不是他们的,没有他们的痕迹,仿佛总是在用别人的故事证明着大家都熟知的观点。

……

这诸多问题,至今依然处在不得不寻求解决的阶段,中高考要考,没有退路可言。


内页01.jpg


我一度以为自己将要与这些问题打一场数十年的持久战,直到我被《非一般的作文课》中这样一些标题吸引:

“记叙文如何走向广义的真实”

“如何让记叙文选材独特”

“如何在记叙文中展现思考力”

“以想象力打开科幻文的写作世界”

......

我在其中,看见了写作指导可以拥有的丰富性。然后,我又被这样一些标题吸引:

“如何将阅读转化为写作的力量”

“让语言与思维和谐同行”

“如何写出真实而有价值的想法”

“小说人物立体塑造‘五字诀’”

我又在其中,看见了写作指导应该拥有的专业性。于是,我走进这套书,发现这些标题,都是《非一般的作文课》中23个写作台阶要解决的问题。最让我感动的是,这套书以“写作应有少年气象”为起始台阶,从源头上把脉,关注“写法,也是活法”,让学生从一开始便意识到写作是与独一无二的“我”血脉相连的,写作出彩便是“我”出彩。

是的,中学写作教与学,我们有着丰富性的需求。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诗歌等多类型的文本,学生表达需要也绝非议论文所能涵盖,他们喜欢描写,喜欢抒情,喜欢用精确的语言来说明现象,但是,表达能力和方法的限制往往让孩子们望而却步,最后退守到议论文中最干瘪的一隅,在这个角落里畏手畏脚。

《非一般的作文课》,以质朴却实用的方式回应了师生对于写作丰富性的需求。


内页2.jpg


中学写作教与学,我们还有着学科专业性的需要。

有人认为写作在中学教学中空间很狭窄,对学生无法起到素养层面的根本性作用。这种观点的根据是,莫言、刘亮程等作家都不是写作教学培养出来的。这其实是一种用个案来否定全部的偏激说法,正如奥运冠军也不是只靠训练就能培养出来的,但我们不能凭此便认定专业的训练对奥运冠军是无效的。况且,作家所需的文学写作素养和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写作素养不能等同而论,我们必须承认,专业的写作训练对于学生写作素养基础的建构是有用的,正如正规的体育锻炼对提升全民身体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价值一样。

为何写作教学被认为低效甚至无效?根源在于没有解决学生的困境,学生一直在自己的问题中重复,没有进步。从找寻困境到解决困境应该是一个可视化的过程,有分析有案例,既有困境概述也有困境溯源,既有案例展示也有改文示范。

《非一般的作文课》在编写体例上完全顾及了这方面的需求,每一个专题的内容分为“写作困境”“核心指要”“典型案例”“规律总结”“本讲精要”五个部分。以台阶17“议论应该与深度携手——‘概念阐释’和‘因果论证’两种方法使用例说”为例,作者在“写作困境”部分就指出中学生议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是没能在常规论证方法的基础之上追求更专业、更有效的论证表达,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思考深度不够,进而导致两个结果:一是观点浅层化,难以一针见血地写出人、事背后更深刻、更深远、更有力量的东西,只追求相似性,不追求必然性。二是论证方法单一化。比如举例论证有其不可替代的好处,但只能证伪不能证实,这种时候,如果因果论证等更严谨的论证方法缺位,就会成为议论的弱点。针对这个困境,作者在“核心指要”部分又提出两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分别为“写作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强烈意识,因果论证不应缺位”“有力度的论证从准确地阐述关键概念开始”,并在“典型案例”部分以第一稿和修改稿的方式呈现实践案例,让学生有具体可感的示例。

这一过程其实相当于理科教材中从公式定义到原理解析再到例题的过程,是建构基础的必要过程。有诊断,有药方,有药材,才能让学生写作稳扎稳打实现层层突破。

《非一般的语文课》,用具体且精确的方式回应了师生对于写作指导专业性的需求。


内页3.jpg


中学写作教与学,还是生活和生命本身的需要。

抛开考试需求,我们反观写作这件事情,它是不是师生生活以及生命中不能缺少的存在?答案其实是肯定的。考试诉求只是特定阶段的需要,从更长久和深远的角度来看,对写作的需要其实是表达的诉求。我们需要表达自己内心生发出来的感触、热爱、思考,因而描写、抒情、议论等变得很重要。正如连中国老师在其著作《心中还有一支笔》中所写的:“写作简单说是一种技能,但写作并不仅仅是一种技能。写作,关乎一个‘人’重要而特殊的‘内在’的成长与发育,是‘人’隐性的重要价值的核心体现,是一个重要的人文意义上的‘人’充分建构的过程。”

学生是有真切的表达需求的,但当写出来的文章词不达意甚至语言苍白时,心中书写的火焰便会一点点熄灭。帮助学生在表达上做到更精准、更漂亮,这是写作教学应该追求的目标,完成它,也就帮学生搭建了一条释放生命力的通道。

《非一般的作文课》在这一点让我惊喜。比如台阶4“打捞自己的生活——书写内在生命体验”,这一专题就针对部分学生对生活及生命缺少感受力、没有挖掘出自身独特生命体验的价值与意义这一困境而展开。再如台阶13“志高则言洁,志远则旨永——如何写出真实而有价值的想法”,这一专题中就提到“我们在面对写作材料时,不能只是一个旁观者,而应该躬身入局,建立材料和自己生命体悟的关联,从而在文章中写出自己的品格和胸襟。在行文过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着‘站起来’的姿态,所写的文字,是为了展示个人,不是为了取悦他人;是为了征服读者,不是为了乞求分数。”写作,应该有学生由内而外的“站起来”的姿态。

毛泽东《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标题之所以铿锵有力,是因为“站起来”看似是个日常的动作,却是人从蜷缩到舒展、从低矮到高大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有支撑其“站起来”的力量。写作教学如果想要站起来,那么有序、规范、精准、深刻、真实就是它站起来的力量。

《非一般的作文课》为我们提供了这种确定的力量,提供了这条有望突破困境的“非一般的出路”。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