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存到桌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新闻

转变惩罚方式,倾注人文关爱

时间:2020-10-27 09:29:29  作者:  来源:中国时报网  浏览:222  评论:0

多年来,学生在有些老师的眼里是学习的机器,是考试的工具,是驯服的羊羔,是需要加工的产品,却忽略了学生是活力四射、个性各异而又不断成长的生命体,忽略了学生的青春追求、精神需求与心理需求。在教学工作中,这些老师往往因缺少对人的生命性关注和人文性关爱,而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求学激情,不少学生也就“泯然众人矣”。新形势下,我们要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根本,以人文精神为引领,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才真正是“名师出高徒”的标准行为准则。

一、尊重学生,培育人文精神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何况是人?一位教育家说过:“学生有着自己的人格,他自身具有创造精神的美与尊严。这种美和尊严是永远不能磨灭的,所以他的心灵需要爱护。”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不能因为他的成绩好坏、表现的优劣而有所不同;眼中的差生,也没有理由冷落、呵斥和歧视他们,因为他们更渴望温暖,更想得到尊重。身为人师,理应接纳学生,不单包括他的优点,也包括他的缺点。当学生不经意做出不合常理的事时,老师应表现出理解学生的积极心态,最大限度地宽容和善待学生,给学生重新审视、反思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自觉改正不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要发挥内驱力的作用,发挥人的本能。所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处处渗透着人文精神,挖掘各种人文因素,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熏陶、深受影响;要时时进行人文精神的培育,让学生们的美好情感得到激励与升华,使他们的视野得到开拓,发展了个性,完善了人格。

二、关爱学生,显现人文气息

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班主任只有真心关爱学生,才能让学生快乐起来,活泼起来。作为班主任,我们不能只偏爱优等生,对后进生更应该特别爱护,要用真心和热情去填补他们的情感空缺,用温暖和爱心去修补他们的心理困惑,用信心和希望去点燃他们的心中希望。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都能让这些后进学生兴奋一天,甚至一个星期,他们也会更乐意接受班主任、老师的谆谆教导。情感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某种情感越深厚,这种情感会在他的行为举止中表现出来。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是否深厚,学生很容易从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中观察到。正如加里宁所说的:“孩子们几十双眼睛盯着他,须知天地间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班主任发现一位同学在写字时态度随意,字迹潦草后,并没有大声呵斥他,而是幽默地提醒“这‘龙飞凤舞’的样子可是欺负老师的眼睛啦!请你体谅老师的近视眼,重新再写一遍吧。”看到学生上课情绪低落时,亲切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和其它的原因;天气变化时,放学前提醒学生多穿衣,路上要小心;学生有急事要告知家长时,班主任为他们拨通电话,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等等。虽然这些都是一些细小的举动,但只要班主任有心体察,一定能让学生更加亲近你,接受你。

三、走进学生,感悟人文关怀

传统教育观念中十分重视“师道尊严”,即把教师的尊严看成神圣不可侵犯的,教师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一旦受到侵犯,便认为是学生对老师的不尊敬,老师自己感觉在学生面前失去了威严和颜面。其实相反的是,老师只要放下架子,换位思考,在立身处世等方面都能够站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主动与学生交流,听取他们的合理建议,更能维护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如上学路上,班主任遇到学生,不会因为自己是老师来等着学生跟你打招呼,而是主动地靠近,微笑着询问他:“你来得早呀,吃早餐了吗?”此时学生会感觉到像是一个老朋友在问候自己,一种受到尊重、关心的感觉油然而生。同时,在主动靠近学生后,老师还能积极投入到班级活动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就会犹如兴奋剂一般,给班级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增进了师生关系。秋游活动中,老师主动参与学生的游戏活动,代他们保管随身携带的包裹等;开运动会时,老师不只是站在观众席上,而是深入到比赛场上,为学生呐喊助威,为运动员挥旗助跑,给参赛者送水擦汗……这些行动不知不觉中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四、适当惩罚,体现人文本色

惩罚是否定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不是否定学生本人。要把惩罚限制在学生的不良行为上,就事论事,如不准旷课、不准打人等,避免“我讨厌你”等伤害性语言,更不允许出现侮辱学生人格的惩罚行为。据报载,某校一名班主任,在没查明是哪位学生丢弃一个塑料袋而影响本班在卫生检查中的得分时,一气之下,竟剪碎塑料袋,强令全班学生分而吞之。此举一出,一片哗然,引起学生和家长的强烈不满。这种有辱学生人格的惩罚行为,是班主任老师缺乏职业道德的突出表现,非但对教育学生无益,反而十分有害。对犯错误的学生惩罚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她能改正缺点。所以,对犯错误的学生不要穷追猛打,有时“和风细雨”远比“疾风暴雨”要好得多。教育学家陶行知的“为违纪学生发糖的故事”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面对违反纪律的学生,陶先生“反其道而行之”,历数了他在整个过程中的数个闪光点,充分尊重了学生,并发颗糖奖励,使学生主动认错,当即改正。没有批评和斥责,也没有先让学生写检查,更没有唤其家长来校“共同教育”,却产生了理想的教育效果。所以,当我们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时,应该首先考虑到对他们的尊重与爱护,提现人文关怀,切不可动辄穷追猛打、“痛打落水狗”将他们逼上绝路。联想起近几年上演的一出出因教育方式不当而引发的校园悲剧,哪一幕不是与此相关呢?因此,对学生的惩罚一定要慎重,要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

总之,只有真正的爱生之情,才能与学生的心灵相通,只有倾注人文关爱,才能有效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绿色教育就会稳步提高!(龙川第一实验学校 杨开明)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声明:本网登载此页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闽ICP备17001828号-4